行將消失的行當(dāng):磨剪子戧菜刀
“磨剪子哎…… 戧菜刀……”大街小巷里,偶爾傳出的聲聲吆喝,總能勾起許多人對京劇《紅燈記》里磨刀人的回憶。昨天下午,在永福小區(qū),來自安徽的汪師傅的吆喝聲打破了巷子里的寧靜。聽見那一聲長長的帶有不同韻味的吆喝聲,大娘大嬸們便把家里用鈍了的刀剪拿來磨。他們說,如今,這種活計在槎城很難見得到了。
年近40的汪師傅是安徽宿州人,已有10年的磨刀生涯。據(jù)汪師傅講,他與磨刀打上交道,與父親有關(guān)。父親是一位從事打鐵的刀匠師傅,在鐵爐場下,父親每打煉出的一把刀都要經(jīng)過簡單的打磨,他早年就幫父親干過磨刀的活。久而久之,練出了一手過硬的磨刀技術(shù)。后來,父親所在的鐵爐場由于技術(shù)和設(shè)備落后等原因關(guān)閉,他也沒有繼承父親的刀匠業(yè),而是將學(xué)到的磨刀技術(shù)作為一門生計,走南闖北。
汪師傅粗糙的手拿著菜刀在沙輪上磨。
一張板凳一頭是簡陋的磨沙機(jī),另一頭是刀石,這就是他全部營生的家當(dāng)。 說起磨刀這活兒,汪師傅說其實并不好賺錢,每磨一把刀5元錢,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,喊破嗓子也沒生意,賺到的錢最多只能養(yǎng)活自己。
市民張阿姨說,好久沒有聽到磨刀補(bǔ)鍋的吆喝聲了,回想起來,要是在舊社會,這還是一個不錯的手藝呢。她說,在城市里居住,最讓她痛苦的是每天三頓,廚房設(shè)備好是好,就是那菜刀不夠鋒利,她最害怕切肉,由于刀不好使有時會偏走,害得她傷了幾次手。年輕的兒子不會磨刀,家里也沒磨刀石,干脆把刀拿出來花點錢讓磨刀師傅磨好使一點。聽到張阿姨這番話,汪師傅笑著說,正是因為城里還有不少家庭有刀要磨,才讓他的磨刀活還有市場。但是,這行當(dāng)今后還會走多遠(yuǎn),他不知道,也沒有去想過。
三把刀,花了不到30分鐘便磨好了,收好錢后汪師傅扛起他的家當(dāng),扯高嗓門又吆喝起來:“磨剪子哎…… 戧菜刀”。不一會兒,他便消失在巷子的盡頭,但那串吆喝聲卻在巷子里久久回蕩。
本報記者 刁城幫 文/圖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(yán)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