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住證,讓河源更有吸引力
核心提示
我省擬推行的居住證制度,流動人口和職能部門的大多數(shù)管理人員持積極支持態(tài)度。那么,我市的法律界人士又怎樣看待此項擬出臺的新政策?
市法律援助處主任吳燊榮認為,居住證制度將消除隱含在“暫住證”上的歧視色彩,體現(xiàn)人人平等的基本法律精神,同時,它也是我省在戶籍制度改革上的破冰之舉。
打破戶籍樊籬,讓資金、技術、勞動力資源等要素在城鄉(xiāng)之間自由流通,無疑對推進我市的城鄉(xiāng)一體化建設將有積極作用。與此同時,要保障居住證制度不會成為一紙空文,其許諾的權益能落到實處,我市還亟需調整城市規(guī)劃,加快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,以更積極的姿態(tài)接納流動人員融入河源。
居住證制度,會讓河源更具有吸引力。
■開辟城鄉(xiāng)人員流動通道
吳燊榮用“堵”與“疏”來分析“暫住證”和“居住證”這兩種制度在人口管理上的不同。
吳燊榮認為,暫住證等制度在城鄉(xiāng)之間設置了一道戶籍樊籬,大部分人因此被“圈”定在農村,無法享受到與城市人員同等的教育、醫(yī)療等服務,這是為了控制人口流動,加強對流動人員管理的一種“堵”的方法。但是,隨著經(jīng)濟社會的發(fā)展變化,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相關社會經(jīng)濟政策帶來的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已越來越突出,并成為城鄉(xiāng)一體化建設最大的“攔路虎”。居住證制度許諾給流動人口更多的與城市居民一樣的權益,其中,“七年入戶”更是對當前戶籍制度的直接觸動,為非城市居民開辟了一個進入城市、融入城市的通道,是在人口管理上的一種“疏”的策略。
疏,帶來的是加快流動。勞動力、資金、技術更暢通地在城鄉(xiāng)之間流動,有利于城鄉(xiāng)一體化建設的推進。
當然,城鄉(xiāng)一體化絕不是人口和要素單向地流向城市,而是在城市化的基礎上重點提升農村發(fā)展水平,讓非城市居民在資源分配和公共服務上享受更多的均等權益。此外,居住證制度不但是打破城鄉(xiāng)之間樊籬的“試水”,它也有利于城市之間的人才、技術、勞動力等資源流動,擴大城市的開放面。吳燊榮認為,這樣一來,也會影響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向農村或其他城市轉移,進一步消除戶籍樊籬的影響。而河源受這一制度的利好影響,也必將吸引更多有活力、有資源、有創(chuàng)造力的人遷入,并在這里生活。
從法律的角度看,吳燊榮認為,居住證制度更符合《世界人權宣言》的基本精神,即:各國公民在本國有自由遷徙和居住的權利;也更能體現(xiàn)人人平等的基本法律精神。
■城市需早做準備
很多流動人員關心的是,與暫住證制度相比,居住證制度會不會是“換湯不換藥”,或者成為紙上權利?對于河源來說,能否確保居住證制度許諾的各項權益落到實處,我們的城市是否具備了接納大量流動人口的能力?
在采訪中,記者也聽到了另一種聲音:居住證制度實行后,我市作為欠發(fā)達地區(qū),一方面有了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的制度優(yōu)勢,另一方面也會因城市規(guī)劃、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等而承受更大壓力。比如,在市區(qū)學位緊張的情況下,如何能確保流動人員子女享受到“五年入學”的權益?同樣,醫(yī)療、住房、勞動力培訓等也面臨著新挑戰(zhàn)。就目前而言,我市尚難以為大量的流動人口提供優(yōu)質的配套服務。
對此,吳燊榮認為,這是城市化進程中所必然遇到的一個問題,只不過這些供需矛盾在當前來說處于隱性狀態(tài),而一旦實行居住證制度,這些供需矛盾就會從隱性轉為顯性,也會讓更多的供需矛盾浮出水面,促使政府增強解決這些矛盾的緊迫感。從這方面講,這也并非不是一件好事,它將提醒政府更科學地規(guī)劃我們的城市并加快城市的建設步伐,推進我市的城市化進程。
本報記者 蔣安春 廖旭輝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