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趣味飄向語文課堂
一、在技巧上現(xiàn)趣味
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自己的語言既準確、規(guī)范,又要生動活潑、娓娓動聽,要有幽默感,這樣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,并把上這樣的課當作是一種享受。
同時講課感情要豐富,要做到抑揚頓挫,特別注意教學語言要與課文感情基調相一致,投入感情,帶動學生,使學生能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景中。如我在講《聽潮》一課時,講到海潮由低潮到漲潮最后轉入高潮時,朗讀速度由舒緩到快到最快,聲音由低到高,由輕而重,情緒也由低沉到歡快再到熾熱。這樣,學生就會感到聽《聽潮》是一種美的享受,是藝術的欣賞。
教師講課要注意動作,站立的姿勢和手勢、眼神和面部表情。一個手勢、一種表情,往往是無聲的語言,用得恰當和巧妙,可謂 “此時無聲勝有聲”。我們不可忽視微笑教育的效應。教師發(fā)自內心的真誠的微笑,不僅是一種表情與神態(tài),更主要體現(xiàn)了教師對學生的關心、愛護和熱情的師愛表現(xiàn)。微笑是一種教育力量,又是一種教育藝術,能密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,可以縮短師生的心距。
二、在形式上要趣味
教師要根據(jù)學生的年齡特點、知識水平、興趣愛好,有的放矢地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(fā)學生學習的興趣。如導入新課時,為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,吸引學生的注意力,我經常采用故事導課、觀物導課、音樂歌曲導課、設置懸念導課等多種方法。如講到詩歌《無題》時,我就用《相見時難別亦難》這首歌導課,學生一聽這悲傷的曲調就立即來興趣了。這樣一來,課堂氣氛無不生機盎然,教學效果就明顯了。
同時我還根據(jù)學生區(qū)域特點,在學生少見的場景課文中充分利用直觀的教學手段,創(chuàng)造情境,激發(fā)學生的求知欲望。如在學習毛澤東的《沁園春·雪》時,因為我們的學生沒有見過大雪,因此在上課時我播放了一段描繪“千里冰封,萬里雪飄”的北國風光片,并配詩朗誦,把學生的思路一下子帶入情境中,使學生對北國的奇麗壯闊的雪景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,從而使他們很好地理解了詩的內容,把握住詩的主題。
總之,上課時運用精煉幽默的語言,利用教具和設計巧妙的板書等等,都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,使學生專心學習。
三、在內容上富趣味
學生一般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,如果上課時一味地講解課文內容,學生可能覺得枯燥、厭煩,這時如能恰當穿插進去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外知識,名人軼事,就能調整學生的情緒,學生一下子就會來了興趣。如我在講《哨子》一文時,學生對“虛榮”一詞理解不透徹,我就對他們講小說《項鏈》中的主人公的故事,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,都伸長脖子在聽,也很快就明白了書中的主人公就因為虛榮而帶來了災難性的生活,從而也很好地理解了“虛榮”一詞的意思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