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都應該是“不打小孩日”
4 月30 日是“國際不打小孩日”。這個節(jié)日由美國反體罰組織“有效管教中心(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)”于 1998 年發(fā)起,旨在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(quán)觀念。而在中國,網(wǎng)友對“打孩子”的態(tài)度頗為復雜曖昧,甚至有當年的被打兒童懷起舊來,談起爸媽揍人的武器:手掌、拖鞋、衣架……“如數(shù)家珍”。(詳見5 月1 日《齊魯壹點》)
讓“國際不打小孩日”遏制棍棒教育
“打是疼,罵是愛”,曾是部分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,特別是有一些父母很急躁,動輒打罵孩子,以致這種打逐漸演變成“棍棒教育”。可隨著各種教育研究的開展與成果的呈現(xiàn),應該對棍棒教育進行全面反思了。所以,設立“國際不打小孩日”,讓家長跟老師從體罰和棍棒教育誤區(qū)中走出來,實在太有必要了。先別說“棍棒教育”是違法的,“棍棒教育”還會給被打者帶來嚴重創(chuàng)傷,是一種殺雞取卵式的教育短視。體罰和暴力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(fā)展,抹殺孩子快樂發(fā)展的能力。
孩子總是孩子,不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,即使被當時的打罵壓下了,也不會服氣,不會發(fā)自內(nèi)心反省自己的錯誤。期望家長們每天都“不打小孩”,多給孩子送上尊重、平等、溫馨的 “權(quán)利陽光”,與孩子多一些平起平坐的交流、溝通,讓孩子得到更為自由、快樂、健康的發(fā)展。
鄭婷影
不打小孩不等于反對一切懲戒
在中國,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“不打不成器”,似乎是中國家庭沿襲已久的傳統(tǒng)家教方式。“國際不打小孩日” 的出現(xiàn),讓被棍棒教育的孩子有了“瘋狂”的理由—— 不能打小孩。誠然,我們都知道,暴力往往只能給孩子帶來身體和心靈上的傷害, “棍棒教育”決不應該出現(xiàn)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中。但在實際教育中,我們也能發(fā)現(xiàn),純粹依靠說教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遠遠不夠的。筆者也不提倡暴力毆打小孩,但在教育中告誡性地打屁股、打手心等輕度懲戒還是非常有必要的。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在孩子理解能力較弱的時候,光靠苦口婆心的說教式教育往往收效甚微,有些甚至出現(xiàn)“左耳進右耳出”的現(xiàn)象。純粹的教育難以讓孩子真正區(qū)分對錯,進行輕度懲戒,可以讓孩子加深對錯誤的認識,讓孩子樹立 “做錯事就是要受到懲罰” 的觀念。“國際不打小孩日” 的最終目的是反對家庭暴力,讓孩子更好地成長。但這并不能成為孩子無視對錯的理由。拒絕暴力不等于反對一切懲罰,合理的輕度懲戒也是教育的一種方式。
劉 曦
最好的教育乃言傳身教
最近,一洋節(jié)——4 月 30 日“國際不打小孩日”傳入國內(nèi),在國人中引起反響。不打小孩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嗎?有道是,鞋子合不合腳,只有穿到腳上才知道,也只有自己最清楚。故筆者以為,一個國外流行的教育方式,到底適不適合國人,有待時日驗證。竊以為,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就是好辦法,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受到教育,最好的教育乃言傳身教。
先賢孔子講究因材施教。對于一些“熊孩子”,適當?shù)膽徒溥是必須的。當然,真正教育得好,家長又何須忍心棒打小孩?故教育小孩,絕非打不打的問題,而是有沒有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的問題,受到教育才是根本目的。有學者認為,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,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,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。這就要求父母以身作則,言傳身教,不是你站在孩子身邊玩手機、打麻將、追連續(xù)劇,而孩子一個人在做作業(yè)、看書、玩積木……言傳身教影響教育小孩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張 濤
相關閱讀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