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萬大將紀念亭
和平縣浰源鎮(zhèn)黃田村水口河岸峭壁凌空處,有一座陳萬大將紀念亭,該亭長年香煙燎繞,莊嚴肅穆,是浰源地區(qū)祈福感恩的圣堂。有關陳萬大將的傳說有多個版本,《連平紀事》記述陳萬大將是連平內莞藍州人;《和平縣志》記載陳萬大將為九連山熱水人。帶著疑問,筆者多次到浰、熱、青一帶探尋民俗文化,與眾多耆英達人訪談,最后梳理整編鄉(xiāng)俗成文。
明萬歷年間,陳萬出生于和平縣熱水鎮(zhèn),乳名陳闊,因家庭不甚殷實,長年為溫飽揮汗,好在他生得高大魁梧、力大無比,很多重活信手可拈,他組建工隊,常常外出承接伐木和長途販運的重活。崇禎元年(1628 年)陳闊在九連經營伐木鋸板,其時明朝皇權日益衰朽,朝政日漸腐敗,社會矛盾十分尖銳,九連一帶連年災荒,哀鴻遍野,民不聊生,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,工人們夜與繼日地勞作,仍難以維持生計,很多工人對腐朽的政府十分反感,個個怨聲載道,大家有意造反占山為王,一致推舉陳闊為首領。
一天,陳闊與扛船板的工友路過九連擔桿灘,歇息時,大家談起舉義之事,陳闊感于眾望,但恐違天意,他對眾人說:“蒼天在上,今我將擔桿放置水中,如若擔桿會逆水而上,我便舉事造反。”誰知待擔桿丟入水中,擔桿竟然逆上漂,陳闊大喜,認為是順應天意,許以揭桿舉義,便揮手舉事作反。在苛政如虎的壓榨下,陳闊敢于為民造福,聲名俱佳,百姓舉義一觸即反,三天內招納人馬上萬,大家叫他萬將軍,陳闊顯得十分高興,便將陳闊之名改為陳萬。以紅、白、黑九良星為義旗標志,樹為“陳萬大將”,封部下首領為將軍,各領一二千人,鎮(zhèn)守九連山七寨等要地,以九連腹地為大本營,舉義的擔桿灘也因此揚名。
陳萬的義軍打著“劫富濟貧”“除暴安良” 的旗號,深受勞苦大眾擁護。他們不僅與鄰近的起義軍密切聯系,相互支援,且與千里之外惠州銅鼓嶂和烏嶺等地起義軍,亦時而并肩作戰(zhàn),互相照應。
陳萬舉義之后,四岀征戰(zhàn),勢如破竹,他們由龍南太平堡經翁源克始興、樂昌、泰和等縣城,后為擴大地盤,鋒芒轉向粵東,攻打長樂、海豐、博羅以及粵閩邊陲的瑞金、石城和福建寧化、長汀等地。所到之處,風卷殘云,屢挫官兵,威震粵贛閩大三角百里大地。崇禎帝聞奏后驚嘆:“九連賊匪流寇,如此猖獗,即著三省兵力進剿,斬盡殺絕。”
明崇禎四年八月,朝廷派兵部尚書王業(yè)浩率四省兵力“圍剿”,王業(yè)浩是王陽明胞弟王守文的玄孫。王業(yè)浩坐鎮(zhèn)惠州,飲血盟誓,身為“會剿”總督,為保王陽明創(chuàng)建和平之隆業(yè),立愿剿匪滅賊,確保大明社稷。
陳萬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兵壓境,憑據深山密林和深據巢七寨,與官兵浴血奮戰(zhàn)長達二年之久。最后,陳萬戰(zhàn)死在連平內莞橫水村山墩上,悲壯的陳萬將軍起義告敗。王業(yè)浩由于剿匪有功,升為兵部右侍郎,擔任兩廣總督。
陳萬將軍的農民起義失敗后,九連境內人口銳減,好在陳萬疏散的將士埋名隱姓九連腹地,人口漸漸興盛,人民為銘感陳萬將軍之舉,在雞公髻建起陳萬大將紀念亭。三百多年來,在九連山區(qū)熱水、浰源等地的民眾,感念陳萬將軍殺出血路,讓他們的先祖虎口余生,使之煙火不絕,很多家族衍成勢眾,于每年的九月二十日陳萬誕辰之期,結伴到雞公髻將軍亭,敬奉拜祭陳萬將軍。
由于路程遙遠,每次祭拜需攀行崎路百里,步履艱辛,費神費力,但感于陳萬大將之恩,大家毫無怨言。
民國初期,浰源黃田塘尾村愛心人士陳勝如、陳彬賢、陳運勝以及法師謝門觀等,在浰源水口處覓得靈氣天成的寶地,他們倡議在此建一座陳萬大將紀念亭,村民便可免除跋涉勞頓,就地可以拜祭。
陳萬大將紀念亭臨河憑岸,壁立埪穹,占地雖非宏大,設置卻也一應俱全,有神壇、有神像、有拜臺、有香爐、有藏寶閣、有膳廚,有芳名碑、有金字木匾,飾有圍欄,辟有通途,面朝兩泓生旺,旁依七女圣壇,與九宮神廟遙遙相牽,笑攬秀水麗岸,樂享信眾香火,威靈顯赫,正是鑄就陳萬將軍神韻。
世事茫茫,道義多變,陳萬大將紀念亭曾幾經受損,加上地處低洼,常遭洪災肆虐, 1999 年,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關注下,鄉(xiāng)賢陳金榮、陳延祥、陳亞枚、鄒月嬌、黃常喜等立下重煥陳萬將軍圣亭之志,在成功人士鄒明政、白洪清、白瑞福、陳勝增、陳錦標、陳金才、黃新煥、黃偉彬、黃林奕及連平謝明遵等先生的支持下,圣亭再度重光,鄉(xiāng)中文化人陳國才欣然為陳萬將軍題匾,為圣亭增添無限活力。
作者:陳仰天
相關閱讀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