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蒙的愛情之問——讀王蒙《生死戀》
■陳斌
莎士比亞說,“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”,此話套用在愛情方面再合適不過。古往今來,沒有兩個人的愛情軌跡相同。正因如此,愛情像一塊巨大的磁石,吸引天下有情人每時每刻上演喜怒悲歡酸甜苦辣的情景劇,也成為文學作品永遠挖掘不盡的富礦。
王蒙自19歲創(chuàng)作第一部長篇小說《青春萬歲》以來,已整整創(chuàng)作了66年,寫下1800萬余字,作品被翻譯為英、法、德、意、日等20多種文字,流行世界各地。近年來,耄耋之年的王蒙不僅在線下“大秀肌肉”,還努力融入網絡,他越來越禁不住地在文章中夾雜一些與網絡有關的話題,比如他的這部新作中,就多處寫到與網絡的親密接觸。
本書輯錄王蒙近年來的四篇作品。其中,《地中;孟肭贰睹弊印烦錆M愛情的朦朧詩意,兩位主人翁深陷愛情的矛盾與彷徨令人印象深刻。《郵事》未以愛情為主線,但寫到作者因營業(yè)員蘇霞的甜美形象,“去亞運村郵局辦事,愈加令我快樂溫暖,比溫馨又升高8攝氏度,譬如溫馨時是17度,溫暖時是25度”。
本書重頭戲、愛情小說《生死戀》則折射出王蒙對“愛情”的最新思考。在王蒙看來,“五四”前,國人講究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自“五四”以降,自由戀愛已成現實,但自由戀愛“到底能不能帶來幸福”呢?
王蒙把這個問題拋給了《生死戀》中的蘇爾葆。如果說,一輩子被父輩血緣關系陰影籠罩著的蘇爾葆一度是成功人士,那么其背后的“偉大女性”無疑是其發(fā)妻單立紅。作為蘇爾葆兄弟也是“影子”的頓開茅,則既是蘇在生活中的抵近觀察者,又兼具人生“航標燈”之責——當蘇爾葆在美國貧困潦倒幾欲放棄單立紅時,頓開茅給了他重新回歸家庭的勇氣;當蘇爾葆事業(yè)有成后出軌邱月兒時,頓開茅用重錘敲醒了他……
頓開茅就像蘇爾葆身邊如影隨行的“道德判官”。蘇最后自絕于世,一個因素是對愛情的迷茫,另一個因素則是無以超脫的道德負罪感。很難說,蘇、單當初的結合不是因為愛情,但未必是全部。在那個特殊年代,蘇父被打倒,蘇爾葆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,此時任何一根橄欖枝都可能成為他的救命稻草。物質方面單立紅無能為力,但她對蘇爾葆“政治”地位的扶助意義顯而易見。
蘇其實有“知音”,那就是嚴歌苓《芳華》里的何小嫚。雷鋒標兵劉峰只是本能地對她加以呵護,她卻用一輩子去回饋——這到底是因為愛情,還是感恩,誰又能真正說得清?
誠然,單立紅自始至終并未因此而要脅丈夫,但男人的自尊讓蘇爾葆始終挺不起胸膛。妻子的能干,在美國的自立自強,大大減輕了家庭壓力,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夫妻間的不平衡感。蘇爾葆后來凈身出戶,將所有資產留給單立紅,何嘗不是他的自我救贖?
某種意義上,情人邱月兒只是蘇爾葆的一個異化影子。蘇與邱的相遇本就因為物質扶助。與蘇爾葆具有強烈感恩心不同,早已被物化的邱月兒更像感情販子,表面上對蘇懷有感激之情,可一旦自己的感情販賣不出所期望的市場價值時,便馬不停蹄地尋找下一個買家。這也預示蘇爾葆的愛情理想必定走向破滅,一個愛情的試錯標本由此誕生。
古往今來,以生死闡釋愛情的文學作品不計其數。不過,蘇爾葆的自絕于世不太像殉情,而更像他愛情一敗涂地的寫照。他的失敗是因為他的迷失,迷失是因為他始終沒弄明白愛情的真諦——先是背負感恩的沉重枷鎖,后又陷入以恩賜方式贏得愛情的誤區(qū)。
與現今一些作家濫于煽情截然不同,老一輩作家更習慣透過歷史和生活的厚重底蘊,讓故事更具有人間煙火的質樸與生活氣息。王蒙的這個愛情故事,在冷靜的背后蘊含著作者的深層思考:自由戀愛為什么沒能給蘇爾葆帶來幸福?這是自由戀愛的錯嗎?
真正的作品不能沒有思考,有思考才能帶給讀者更富“附加值”的閱讀體驗。本書中,王蒙洗練的文字充滿哲理。比如那段王蒙在活動中大聲朗讀的關于文明的論述:“文明與不文明相距何遠!文明的特點是光鮮,不文明的特點是鬧騰。文明的特點是收斂,不文明的特點是追風逐臭出40里。”雖然觸及文明這個重大主題,王蒙卻以簡單和飽含生活常識的文字,把大道理講得如此透徹、通俗和親切。
顯然,愛情并不適合講大道理。關于自由戀愛這一宏大命題,雖然歷經人生風雨,王蒙仍感覺沒有能力給出標準答案,他只是對物質在愛情中的過多權重含蓄地表達了反感。確實,改革開放40多年來,社會物質日漸豐富。然而,物質的豐富并不必然地提升人們精神的豐度,比如人們對愛情本質的認識,比如如何剝離愛情中的物化因素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