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的時間博物館——讀《一器一物:遇見舊時光》
■范以西
時間是文學(xué)書寫不衰的主題,兩千多年前便有民間詩人寫下: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。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。”法國人普魯斯特在《追憶似水年華》里說過,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,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?墒沁z忘的蠶食太可怕,一塊一塊噬咬著,不出聲響便輕易將我們的記憶蛀出一個又一個的窟窿,呂峰的《一器一物》卻告訴我們,只要有心,歲月的沉沙里藏有我們借以抵抗時間與遺忘的錨。
對于呂峰來說,這些錨是逝去光陰的楔子,可以是日常里的瓦、門環(huán)以及木窗欞,亦可以是冬日里的銅火鍋、湯婆子。他讓那些曾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(guān)、而今已只在廢棄的老屋墻角、雜亂的舊貨市場才能見到的物什成為文章主角。這是一次難得的燈光聚照,將被新的生活方式遺棄的東西重新放歸讀者視野,作者與讀者在一寫一讀間一同重溫“昔我往矣”,亦成了情感上相契相合的前塵故舊。
在“一器一物總關(guān)情”的第一部,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瓦。民國的文人回憶起年少時的家鄉(xiāng)時寫道:“這時有人吹橫笛,直吹得溪山月色屋瓦變成笛聲,而笛聲亦即是溪山月色屋瓦……”讀來閑雅沖淡。呂峰的瓦是有夢幻般色彩的,“青苔與天蓬草擠在屋檐上,它們不用澆水,不怕風(fēng)吹雨打,頑強地生活在瓦楞的縫隙間……”呂峰的瓦也是有聲響的:“雨滴敲在瓦片上,‘叮叮當當’脆生生地響,像一支妙曼無比的樂曲,彌漫、氤氳了整個村莊。”
時光蒼老,如今的城市中很難再見青瓦的房子,白墻青瓦炊煙起的中國式鄉(xiāng)村亦如同村外河埠頭的水氣,正逐漸消散。面對這種不可抗力,呂峰在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:“老宅拆遷時,我請負責(zé)拆除的師傅從屋頂揭下了百余片瓦,將它們鑲嵌在城里房子的園子里。一片瓦,就是一段歷史,就是一片濃得化不開的鄉(xiāng)愁。”故園拆下的青瓦,便是獨于呂峰的時間之錨、回憶之錨、情感之錨。
到了第二部,呂峰將眼光觸達更加遙遠的時空。在對文房雅玩、硯臺、筆洗、印章、拓片的聚照中,陶淵明、陸游、蘇軾、魯迅、葉靈鳳等歷史人物逐一登場。呂峰通過個人私藏的經(jīng)歷,與文人雅士來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,以“溫故知新,鑒往知來”。比起美國人戈登·格賴斯寫的《我的好奇心櫥柜——一本自然愛好者的博物學(xué)指南》,《一器一物》更具人文視野與逸聞趣味,讀來,常有心有靈犀的會心一笑。
跟隨作者歷史時空暢游一番,他又筆鋒一轉(zhuǎn),回到了生命初始的原點,將筆觸及到年畫、竹風(fēng)箏、貨郎鼓、小人書等帶有舊時光印跡的物件。這些物件載有美好的記憶,傳達著故園的概念,難免不讓人想起共同經(jīng)歷過的兒時,讀來溫情款款,似有暗香浮動,如他在自序中所言,“因為那些老物件,流瀉月光的天窗依舊清澈明亮,墻上的掛鐘依舊叮當作響。擺弄那些老物件,像寄居在時光的縫隙,會回到自我、回到從前。”
對于呂峰而言,《一器一物》就是一座時間的博物館,或許館藏的數(shù)量沒法與世上任何一間博物館相提并論,但充滿其間的人情溫度與歷史溫度足可見他的蹊徑獨辟。他巧妙地將這個博物館設(shè)計成四個主題首尾相接的展館,把被別人遺棄的、視為珍寶的、仍在流傳的、早已遺忘的,雅的、俗的、美的、充滿童真童趣的器與物一一收藏進來,精心撰寫每件器物的前世與今生,以及與之有關(guān)的故事。
歲月有清歡,人生自得閑。翻讀呂峰的《一器一物》,就像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走進老友的書房,里面陳列著的每一件器物都有光陰的故事,聽著他娓娓道來,耳邊似乎是時光之河流動的聲音,安寧,熨帖,溫暖,那是一種精神的彌補、療傷和撫慰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