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學地理有效教學之我見
有效教學作為一種“使得教員因此可以少教,但是學生可以多學”(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語)的教學方法,是在一定的時空下教學效率高于平均水準的教學。有效教學已成為新課改下教師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,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。下面是筆者對中學地理有效教學的一些認識:
一、閱讀先行,主動學習為始
一堂地理課,在新授內容前,可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本。地理教材中,尤其是人文地理和區(qū)域地理,有大量易懂需記、大篇幅陳述的內容,可以指導學生按照提綱自學閱讀。
閱讀的方法應是在規(guī)定的時間內帶著問題去閱讀和思考,期間不乏教師的點撥與指導。例如,在學習關于“黃河的治理”時,我會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:“黃河流域具有什么自然地理特征?”、“在以往開發(fā)和治理黃河中曾產生了什么問題?”、“其核心問題是什么?”、 “你認為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去解決這些問題?”。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去閱讀,自然會積極思考,主動學習。
二、讓“對話”和“互動”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(tài)
有效教學以師生間的“對話”和“互動”為特征。在這種教學常態(tài)下,課堂里充滿了各種聲音,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的聲音。要讓課堂能保持“對話”和“互動”的教學常態(tài),我以為應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來把握。對教師而言,應該有效提問引起課堂的互動;對學生而言,則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認真地參與討論與學習。
教師有效的提問,即有目的地設疑,引起學生積極的思考,是教師帶有策略性的教學行為。教師精心設計的一個個問題推動了地理課的進程。
教師應如何增強地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?首先,寬松民主、愉快自由的教學氛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抬起頭,愛答問,會討論。教師和藹的態(tài)度、親切的語言是創(chuàng)造良好的教學氣氛的重要條件。例如,教師面帶微笑的提問,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;教師溫和的語言暗示“試試看”、“說下去”,能增強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;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并不時點頭示意,能給學生以鼓勵。其次,妥善措詞,使討論具有方向性。動詞詞匯中往往含有提示應當怎樣去思考的關鍵詞。在提問中若能巧妙地設置一個動詞詞匯,就能具體生動地表達教師希望學生執(zhí)行的思維操作類型,讓教學對話具有指路標識。因此,問題中的動詞控制著思考的核心。比如:“請你歸納一下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哪些?”、“你怎樣解釋南亞季風的成因?”等等。再次,教師應有目的地提問。提問可選在知識的重點和關鍵之處,如新舊知識的銜接處、轉化處,以及容易產生矛盾或疑難之處,也可以選擇能觸動學生思維神經,給學生點撥正確思維方向的問題。同時,教師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教材實際,設計富有趣味的問題。
教師提問之后,就要有效地組織學生就問題進行思考討論。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、切磋琢磨、多向交流,達到理解、鞏固知識的目的。取得組內共識后再進行全班交流。這樣做可以調動全體學生的思維活動。在討論過程中,相互啟發(fā),相得益彰,既提高了優(yōu)生的思維能力,也帶動了后進生,且有助于培養(yǎng)其探索、推理、想象、分析能力。
三、實驗操作,加強理解
實驗教學注重演示和參與,可有效地改變“被動接受”的學習方式,讓學生在設計實驗、動手操作、觀察、記錄和分析實驗結果中主動習得知識。實驗操作中,需要學生精細敏銳地去感知、觀察和發(fā)現一些重要的現象,培養(yǎng)學生的觀察力;在研究原因、結果、形成概念的過程中,通過分析、比較、判斷、推理等,培養(yǎng)了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;此外,還能培養(yǎng)組織能力、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例如,在講授冷暖鋒的時候,讓學生做不同密度的流體如何相互滲透的實驗:準備一個塑料或玻璃盒子,在盒子中間插入一塊塑料板,將其分成兩個區(qū)間。然后在一升溫水中加入幾滴紅色食用色素,把紅色的液體倒入盒子中的一個區(qū)間,代表低密度的暖空氣。在一升冷水中加入大約一百毫升食鹽和幾滴藍色食用色素,然后把藍色液體倒入另一區(qū)間,代表高密度的冷空氣。教師迅速拔掉塑料板后,學生發(fā)現紅色水浮在藍色水的上面,他們就能很快聯想到冷氣團和暖氣團相遇的情景。
教師要讓學生從多角度、多方面去思考,只要是合理的,就要允許學生課外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。學生在大膽的假設中,小心求證,既動手,又動腦。例如,在講授《地球和地球儀》時,學生課后就自發(fā)地制作起簡易地球儀,在上面繪制經緯線、赤道、北回歸線和本初子午線。
四、地圖輔助,優(yōu)化教學效果
地圖是地理學中的第二語言,能簡化和替代地理學中的語言、文字或思維意識。作為地理信息傳遞的載體,它表達的內容非常豐富。在地理教學中能否運用好這第二語言,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。我在教學中幾乎每堂課都要使用地圖,要求學生地圖冊隨時要擺在課桌上,以供閱讀,慢慢培養(yǎng)學生養(yǎng)成自覺讀圖的好習慣。
有些地理事物或現象單純用語言描述難以表達,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。如能用直觀的地圖展現地理事物或現象,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如在講旅游景觀的欣賞時,我運用大量精美的景觀圖片,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,使之深刻領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和諧,這比純粹的語言描述要生動得多,課堂氣氛也異;钴S。
地理位置是影響某個地區(qū)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。緯度影響光照、熱量。海陸位置影響濕潤程度。這對當地氣候、土壤、生物以及經濟活動有重大影響。所以,掌握各國家或地區(qū)的地理位置,對理解地理現象起關鍵作用。如講中國“西北地區(qū)”時,就可以從地理位置入手,緯度位置約為北緯37 度到50 度,海陸位置為地處內陸,東西狹長。由此可以確定,地區(qū)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,降水少,河流也少。由于東西狹長,越往西離海越遠,水汽越少,植被也自東向西發(fā)生變化,由草原轉向荒漠草原再到荒漠。由于降水稀少,它還是我國重要的畜牧基地。其人口多分布在有水源的綠洲地區(qū),水源成為制約農業(yè)發(fā)展的限制性因素。這樣前后緊密聯系,學生對西北地區(qū)就能產生清晰的認識。
很多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有一定規(guī)律的。如洋流的分布,從世界洋流分布圖中可總結出:在中低緯度,大陸東岸為暖流,大陸西岸為寒流;在中高緯度,大陸西岸為暖流,大陸東岸為寒流。由于暖流對氣候有影響,暖流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,寒流起到降溫降濕的作用,學生就不難理解處在北極圈的摩爾曼斯克港為何為終年不凍港了。
在地理教學中,學生的思維、想象能力的培養(yǎng)也非常重要。一張地圖可以反映一種或多種地理事物或現象,這就需要學生發(fā)揮思維想象能力。找出地圖中可以反映的地理事物或現象,并由此推斷其他的地理事物或現象,這在中學地理的學習中,經常應用。如,一張等高線地形圖,除了可以反映本地區(qū)的地形,地勢起伏外,還可根據地形特征來判斷該地適宜發(fā)展什么農業(yè)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(yǎng)學生的地圖意識和讀圖、用圖能力,充分發(fā)揮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