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寒欲捐衣不知捐給誰
臘時臘月,天有多寒,地有多凍,城市與鄉(xiāng)村,又有幾家歡樂幾家愁。農(nóng)家有云,跨進臘月門,走進寒家門。今兒已是臘月初四,如今“寒門”難找,“寒衣”卻不知捐給誰。前日一公益團體“掌門人”就面對好心人士捐來的一大堆舊衣服而發(fā)愁。平時由于尺寸大小、顏色深淺、個人喜好等諸多原因,捐贈的新衣服就難以找到合適的留守兒童穿,這堆好心捐來的舊衣服,更讓他們難以處理。
一
上個月,筆者曾跟一愛心團體跋涉數(shù)十公里到一山區(qū)邊遠小學送新書包。讓人頗感意外的是,有些小學生拿到后并沒有一絲開心的樣子。一打聽才知,他們家里新書包就有五六個,兩年都用不完,這次又是新書包,當然絲毫提不起興趣。作為祖國花朵,兒童需求是多種多樣的,留守兒童也是如此。時下留守兒童,缺衣少物的畢竟只是一部分,多數(shù)農(nóng)村家庭條件也不錯,家里什么也不缺,只是父母在外打工而缺少關愛,而這些并不是一些簡單的錢、物所能解決的。
愛心團體中,大多數(shù)人是帶著一顆虔誠而熱情的心去參與活動的,活動本身也充滿著溫情和愛意,更需要時間和成本,不忍心去置喙他們的辛勞付出,但還是想中肯建議,獻愛心方式可否更靈活和聰明一些呢,來之前有無做過 “愛心功課”,這些新書包,到底是不是他們最需要的呢?
二
其實,一些愛心團體組織者也曾抱怨說,有時想獻愛心卻不知獻給誰,無奈之下,捐贈對象就“ 近水樓臺先得月”,救助范圍也僅僅局限于愛心團體部分成員所熟悉的部分村組,多數(shù)集中在一個自然村,更多的是集中在一個村民小組,最多也不會超過一個鎮(zhèn)所在范圍。如此一來,一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對象卻往往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救助,愛心付出了,收效卻不大。
從古以來,就有埋頭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……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“正史”,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,這就是中國的脊梁。對于獻愛心,我市也不乏積極探索者。近聞東源義合鎮(zhèn),貧困戶、殘疾戶、低保戶,戶戶“一盤棋”,網(wǎng)上一點即知,有圖又有真相。拿義合超陽村為例,最近就有兩批愛心人士到該村獻愛心。愛心人士評價說,在這里獻愛心,獻得開心,獻得放心。
三
拿一些到敬老院為老年人提供的志愿活動來說,雖然近年來這類志愿活動愈加廣泛,但是其服務形式年年“老三樣”:聊天、表演節(jié)目和打掃衛(wèi)生,缺乏技術性較強的專業(yè)服務。更有一些節(jié)假日“一哄而獻”的愛心活動,往往心照不宣、不約而同地“獻”到市區(qū)屈指可數(shù)的幾家公立養(yǎng)老機構,而為數(shù)眾多、期待“愛心”更為迫切的鄉(xiāng)鎮(zhèn)養(yǎng)老場所,卻常常望眼欲穿也等不來一撥愛心志愿隊伍。更有甚者,前呼后擁端著相機,一大幫子人跑上去硬拉著老人,用夸張的熱情去和老人互動,拍一通照片,然后就作鳥獸散,這樣的愛心,來得突然,去也如閃電,老人的感受就可想而知。
筆者曾探訪過一些敬老院的老人,發(fā)現(xiàn)他們更在乎經(jīng)常有人能陪他們說說話,更喜歡的是力所能及地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,不喜歡“來也匆匆去也匆匆”的愛心方式,他們雖也心存感激,然更多的是因為覺得有人大老遠跑來看望,耗費體力和財力,不能讓人家感覺自己不領情。
四
有人曾這樣評價說,世界上最殘酷的個人營銷不是無恥地自我吹捧,而是將愛心和公益當做自我包裝甚至欺世盜名的工具,在這個缺乏誠信和法治約束的時代,由于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,就似乎有了領袖群倫、號令天下的資格。當今這個時代最匱乏的是自我完善和自我救贖,行善只是為了獲得內(nèi)心的快樂,而不是讓全世界知道并喝彩。
愛是平常,愛更在平時。如今新常態(tài)下,奉獻愛心也將是很平常的一件事,也要講究學問。如何做到愛心資源不浪費,更要細細思量之。言猶未盡,筆者在想,為什么就不能在平平常常的一個星期天,自己一個人開著車到超市給老人們買一些過冬用的襪子、手套,然后去敬老院陪老人聊一個下午,這不也是一種獻愛心的方式嗎?
張濤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